丌官氏

历史来源

姓氏源流
  丌官(Qí guān)姓源流单纯,源出有一:
  出自春秋时笄官之后代,以官名为氏。笄官,亦称丌官、亓官。据《姓氏寻源》载:“亓与笄同,掌笄官之后”。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官名,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职。在古代,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,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,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。因此,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。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,称丌官氏。后来,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,“丌官”氏被改成了“亓”氏。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,就是丌官氏的后人。
  得姓始祖:笄(丌、亓)官。春秋时,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,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。丌官复姓,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。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,姓源相同。他们的共同始祖是丌官一职。

迁徙分布
  丌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关于丌官一姓,据《孔子家语·本姓解》说:“孔子年十九,娶于宋之丌官氏。”又《鲁先贤传》云:“孔子妻丌官氏。”《元和姓纂》亦有丌官氏。《姓氏寻源》说:“丌与笄同,掌笄官之后。”笄即簪子,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云:“女子许嫁,笄而醴之,称字。”这是指“发笄”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云:“皮弁笄,爵弁笄。”这是指弁笄,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。周代礼制中有掌管“笄”的笄官职,亦为世袭,后裔则官为氏,姓“丌官”。学者研究丌之字义与“笄”字相通,在古代,插笄为一种礼仪,所谓“女十五而笄”,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,因此,从先秦时期到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,专门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。而丌官氏,便是当时掌笄官的子孙。据《郡望百家姓》载,亓姓望出陇西(今甘肃省临洮南)、天水(今甘肃省天水市)。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